学习笔记·复数

复数

为了解决$x^{2} + 1 = 0$这样的方程在实数系中无解的问题,我们引入一个新数$\mathrm{i}$,使得$x = \mathrm{i}$是方程的解,即满足$\mathrm{i}^{2} = -1$。
这样,我们就能扩充数系,新数系中的所有数都可以表示为

形如这种形式的数叫做复数(complex number),其中$\mathrm{i}$叫做虚数单位(imaginary unit)。复数通常用$z, w$等字母表示。全体复数构成复数集

对于复数$z = a + b \mathrm{i} (a, b \in \mathbb{R})$,其实部(real part)为$a$,可以表示为$\operatorname{Re}(z)$或$\Re(z)$;虚部(imaginary part)为$b$,可以表示为$\operatorname{Im}(z)$或$\Im(z)$。
当且仅当$b = 0$时,$z$为实数。当$b \ne 0$时,$z$为虚数(imaginary number);当$a = 0$且$b \ne 0$时,$z$为纯虚数

虚数不能比较大小,只有相等和不等两种情况。两个复数相等当且仅当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,即$a + b \mathrm{i} = c + d \mathrm{i}$当且仅当$a = c$且$b = d$,$a, b, c, d \in \mathbb{R}$。

复数的几何意义

任何一个复数$z = a + b \mathrm{i} (a, b \in \mathbb{R})$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$(a, b)$唯一确定,因此,复数可以和向量建立双射,$\{1, \mathrm{i}\}$就是一组基。
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,把$x$轴称为实轴(real axis),$y$轴称为虚轴(imaginary axis)。这样,平面内每个点$P(a, b)$都能对应一个向量$\overrightarrow{OP} = (a, b)$,并同时对应一个复数$z = a + b \mathrm{i}$。这个平面称为复平面(complex plane)
显然,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;除了原点外,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。虚数单位$\mathrm{i}$就是$(0, 1)$。

对于复平面内的向量$\overrightarrow{OZ} = (a, b)$,$\overrightarrow{OZ}$的模$|\overrightarrow{OZ}|$即为复数$z = a + b \mathrm{i}$的模(modulus),记为$|z|$:

关于模,显然有不等式:

定义$z = a + b \mathrm{i} (a, b \in \mathbb{R})$的共轭复数(complex conjugate)

共轭复数的实部相等,虚部互为相反数。在复平面内,共轭复数关于实轴对称。
共轭复数

显然,$|z| = |\bar{z}|$,$\bar{\bar{z}} = z$。

复数的运算

设复数$z_{1} = a + b \mathrm{i}, z_{2} = c + d \mathrm{i} (a, b, c, d \in \mathbb{R})$,定义复数的加法:

定义复数的减法为加法的逆运算:

容易得到,复数的加减法是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的。

复数的乘法:

这可以由$\mathrm{i}^{2} = -1$得到:

乘法同样满足交换律、结合律,并满足分配律。

可以看出,复数的加法和乘法可以像多项式一样计算,“合并同类项”。
复数的加法、减法和数乘实际上与坐标表示的向量的计算是一样的。

定义非零复数$z = a + b \mathrm{i} (a, b \in \mathbb{R})$的倒数$\dfrac{1}{z}$,满足$z \cdot \dfrac{1}{z} = 1$。通过解方程组,可以得到$\dfrac{1}{z}$是唯一确定的复数:

那么,设复数$z_{1} = a + b \mathrm{i}, z_{2} = c + d \mathrm{i} (a, b, c, d \in \mathbb{R}, c + d \mathrm{i} \ne 0)$,定义复数的除法:

复数的除法也可以看作是$\dfrac{a + b \mathrm{i}}{c + d \mathrm{i}}$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共轭复数,从而使分母“实数化”:

除法$\dfrac{z_{1}}{z_{2}}$有时也可以写作$z_{1} \div z_{2}$。

复数的整数次幂与实数的意义是相同的,$z^{n} (n \in \mathbb{N}^{\ast})$即代表自乘$n$次,而$z^{-n} = \dfrac{1}{z^{n}}, z^{0} = 1 (z \ne 0)$。

关于共轭复数,有以下几个简单的定理:

由此可以得到推论:

类似向量的三角不等式,复数也有模不等式

不用向量的方法,也可以用复数来证明:

开方就得到右边,同理可得左边。$\Box$

复数的三角形式

设非零复数$z$在复平面内对应一个点$Z$,$|z| = r$,则$|\overrightarrow{OZ}| = r$。设$\theta$为以射线$OZ$为终边的角,那么点$Z(r \cos \theta, r \sin \theta)$,也就是

这个形式称为复数的三角形式,其中$\theta$称为复数$z$的辐角(argument)。显然,辐角有无穷多个,但可以找到$\theta_{0} \in [0, 2 \pi)$,使得对任意辐角都有

$\theta_{0}$称为复数$z$的辐角主值(principal value of an argument),通常记为$\arg z$。

三角形式

为了与三角形式区分,$a + b \mathrm{i}$称为复数的代数形式

一般情况下,设非零复数$z = a + b \mathrm{i}$,其辐角$\theta$满足

因此,两个复数相等等价于模和辐角主值分别相等。

欧拉公式(Euler’s formula)有:

那么,复数就能表示为

这个形式称为复数的指数形式

复数乘除运算的三角表示

设复数$z_{1} = r_{1} (\cos \theta + \mathrm{i} \sin \theta), z_{2} = r_{2} (\cos \varphi + \mathrm{i} \sin \varphi)$,计算两个复数的乘法,根据三角函数公式有:

这就是说,两个复数相乘,模相乘,辐角相加。用指数形式表示就是:

这样是符合指数运算规律的。

在复平面内,我们可以发现复数乘法$z_{1} z_{2}$的几何意义,就是把$z_{1}$对应的向量的模变为原来的$r_{2}$倍,并逆时针旋转$\varphi$。
复数的乘法

由此可以发现,复数能表达旋转变换。对于实数$\theta$,映射$f(z) = \mathrm{e}^{\mathrm{i} \theta} z$的几何意义就是把$z$对应的向量旋转角$\theta$。

那么,复数的除法就是

这样,两个复数相除,模相除,辐角相减。用指数形式表示就是:

除法的几何意义就与乘法相反,$\dfrac{z_{1}}{z_{2}}$表示把$z_{1}$对应的向量的模变为原来的$\dfrac{1}{r_{2}}$并顺时针旋转$\varphi$所得到的向量对应的复数。

复数的开方

设复数$z = \mathrm{e}^{\mathrm{i} \theta}$,按照指数的运算规律计算,有

这样就得到了棣莫弗定理(de Moivre’s theorem)

设$z$为复数,$n \in \mathbb{N}^{\ast}$,若复数$w$满足$w^{n} = z$,则称$w$为$z$的一个$n$次方根。这样,就能求复数的开方了。
设非零复数$z = r (\cos \theta + \mathrm{i} \sin \theta), w = \rho (\cos \varphi + \mathrm{i} \sin \varphi)$,其中$\theta, \varphi$都是辐角主值。根据棣莫弗定理,

再由$w^{n} = z$,得$\rho^{n} = r \Rightarrow \rho = r^{\frac{1}{n}}$和$n \varphi = \theta + 2k \pi \Rightarrow \varphi = \dfrac{\theta + 2k \pi}{n}, k \in \mathbb{Z}$。这样,

所以$k \in \{0, 1, \cdots, n - 1\}$。

这样,就能得到非零复数$z = r (\cos \theta + \mathrm{i} \sin \theta) (\theta \in [0, 2 \pi))$有$n$个$n$次方根:

特别地,$1$的$n$次方根,即一元$n$次方程$x^{n} = 1$的$n$个根,分别是:

$\xi_{0} = 1$,就是实数情形下的平凡解。
$\xi_{0}, \xi_{1}, \cdots, \xi_{n - 1}$称为$n$次单位根(root of unity),由定义都满足$\xi_{k}^{n} = 1$。

令$\xi = \xi_{1} = \mathrm{e}^{\mathrm{i} \frac{2 \pi}{n}}$,根据棣莫弗定理,

$\xi^{n} = 1$,那么$\xi^{k} (k \in \mathbb{Z})$就是周期变化的。根据后面的因式定理,

画图可知,所有的$n$次单位根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组成一个正$n$边形。
复平面内的三次单位根

根据恒等式

只要$k \ne 0$,就有$\xi_{k} \ne 1$,这样,

得到

特别地,令$k = 1$,得到

由$\xi_{k} = \xi^{k}$,这个式子用求和符号表示就是

复数与方程

一元二次方程

对于方程$a x^{2} + b x + c = 0 (a, b, c \in \mathbb{C}, a \ne 0)$,配方得到:

对判别式$b^{2} - 4ac$开方。设开方得到的两个结果为$d_{1, 2}$,那么方程的根

根据复数的开方公式,可以得到$d_{1} + d_{2} = 0$。把其中一个记为$\sqrt{b^{2} - 4ac}$,就能得到熟悉的求根公式:

如果限定系数范围为$a, b, c \in \mathbb{R}$,那么

  1. 若$b^{2} - 4ac > 0$,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;
  2. 若$b^{2} - 4ac = 0$,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;
  3. 若$b^{2} - 4ac < 0$,方程有两个共轭虚根:

一元$n$次方程

代数基本定理(fundamental theorem of algebra)
任何一元$n (n \in \mathbb{N}^{\ast})$次复系数多项式方程$f(x) = 0$至少有一个复数根。

复系数多项式,是指形如$\sum\limits_{k=0}^{n} a_{k} x^{k} (a_{k} \in \mathbb{C})$的式子,最高次非零项的次数就是多项式的次数。$0$称为零多项式,不定义次数。
这个定理有很多种证明,但都涉及高等数学知识,这里不作介绍。

设$a$为复数,$f(x)$为复系数多项式,因式定理(factor theorem)有:
$a$为$f(x)$的根当且仅当$(x - a)$为$f(x)$的一个因式。

证明如下:
充分性:如果$(x - a)$为$f(x)$的一个因式,那么$f(x) = (x - a) g(x)$,其中$g(x)$为复系数多项式。从而可以得到$f(a) = (a - a) g(a) = 0$。
必要性:如果$f(a) = 0$,设$f(x) = \sum\limits_{k=0}^{n} c_{k} x^{k}, c_{k} \in \mathbb{C}$,那么

若正整数$k$满足$(x - a)^{k}$为$f(x)$的因式,但$(x - a)^{k + 1}$不为$f(x)$的因式,则称$a$为$f(x)$的$k$重根。二重及以上的根称为重根
这样,就能由上面两个定理得到推论:
任何一元$n (n \in \mathbb{N}^{\ast})$次复系数多项式方程$f(x) = 0$都有$n$个复数根(重根按重数计,即把$k$重根当作$k$个根来计)。

把重根合到一起就得到唯一分解定理(unique factorization theorem)
任何一元$n (n \in \mathbb{N}^{\ast})$次复系数多项式都可以唯一地表示为

其中$a, a_{1}, \cdots, a_{m} \in \mathbb{C}, f_{1}, f_{2}, \cdots, f_{m} \in \mathbb{N}^{\ast}$,满足$\sum\limits_{k=1}^{m} f_{k} = n$。

这样,设$f(x) = \sum\limits_{k=0}^{n} a_{k} x^{k} (a_{n} \ne 0)$的根为$x_{1}, x_{2}, \cdots, x_{n}$,$f(x)$就可以表示成:

展开多项式就能得到韦达定理(Vieta’s formulas)

这个式子实际上就等价于

例如,设一元三次方程$a x^{3} + b x^{2} + c x + d = 0$的三个根(计重数)分别为$x_{1}, x_{2}, x_{3}$,则

比对系数可得三次方程的韦达定理:

对于实系数多项式,即系数都是实数的多项式,有虚根成对定理
若复数$a$是实系数多项式$f(x)$的根,则$\bar{a}$也是$f(x)$的根。

要证明这个定理,需要用到一个引理:对于任何实系数多项式$f$和复数$z$有$\overline{f(z)} = f(\bar{z})$。这个引理的证明如下:

这时,因为$f(a) = 0$,所以$f(\bar{a}) = \overline{f(a)} = 0$。$\Box$

这样,实系数多项式的根,除去实根以外,就都是成对的共轭复数。一元$n (n \in \mathbb{N}^{\ast})$次实系数多项式就能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为:

其中$a, a_{k}, b_{k}, c_{k} \in \mathbb{R}$,$s + 2t = n$,且$c_{k} > 0, b_{k}^{2} < 4 c_{k}$。

0%